黃錦星的習畫感言

習  畫  感  言       2005/05/01

         我習畫二十餘年,學過好多家、好多派的畫法,平日與一些高畫齡的友人聊天,常會有所感慨:畫墨竹易,畫真竹難;畫雲山飛瀑易,畫居家附近難。原因何在?墨竹與傳統山水都有章法可循,有人教、也有各式範本可供參考臨摹。真山真水在國內少有人開發,學習與參考的管道缺如,必須靠畫家自己去try。

        OK!人多的地方不要擠,創作貴於稀,這是我畫這套「寫實山水」的理由,但這畫法可不是憑空而來的,十幾年前我偶然間將一張同事在玉山途中拍到的照片畫成與目前大家看到風格類似的畫時,我非常驚訝、也非常喜歡,後來也有作家把它拿去當他的書本封面,我當時想,如果能用這樣的風格畫一系列的畫該有多好呀。沒想到一晃十幾個年頭過去了,一直沒辦法產生第二張。是什麼原因呢?對景寫實的最大難處就是你隨時隨地都會碰到沒畫過的題材,譬如某天你看到某個竹叢旁的屋角斜放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邊邊躺著一隻懶洋洋的流浪狗,心裡想這畫起來一定很有趣味,但你可能沒畫過腳踏車、也沒畫過狗,甚至不知道竹叢要如何表現,就束手無策了。或許你會想,狗和腳踏車都省略不畫,竹叢用一般樹木來代替,這樣就容易畫,好了,這當然也行,但不知不覺又掉入原先的套子裡,畫來畫去都在畫從前學過的東西,這也是我們逛畫廊時看來看去都只看到幾種熟悉風格的原因。

        水墨山水我也學過幾家,平心而論,我覺得雲山飛瀑、小橋流水、寒江獨釣、還有那穿古袍的高人雅士都很美,也很有詩意。但那不是我們的時代,感覺上像古裝劇裡頭的某一「停格」,也不是我們可居、可遊的空間。我想畫的是我們住之其中、遊在其間的風物,人物也是當下所見的,要能「我手畫我眼」,不是回老路再畫那些範本上的圖版。我選了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來畫,預定畫一百張﹝原作尺寸 76X56cm,水彩畫﹞。因為我住在台北市,老家在蘇澳,就近取材,兩地之間坐車經過就包括這四個縣市。

        如今百張已超過,在此將這四個縣市各選八張,連同文字說明、參考照片一齊附上,供網友們分享。這一套圖畫起來相當辛苦,每次面對一張新的構圖時心情都很矛盾,有一股衝動想畫,因為很想看到完成後的模樣;也很怯步,因此不同題材會出現不同的難題,創作過程也很磨人。所以想借此機會把這套圖的幾個特點說一下,首先,這裡頭所畫到的任何題材,除了點綴用的小鳥外,所有畫到大大小小的題材全部都有真實的照片做參考,也都是我親自拍攝的,為了support這一個百張的畫作,實際上已拍過一萬五千多張照片。用數學來算平均值,一張圖背後的參考照片有一百多張,在「文字說明欄」大家所看到的三張照片只是概括性的,背後還有很多特寫照,就因如此我才可能把一些看似模糊的細節畫得清楚。其次,這是一個固定尺寸、固定風格的畫作,一張圖裡有各式各樣的現實題材,有的東西軟、有的東西硬、有的東西是有機型,有的東西是幾何型,不只個別的題材都要會畫,且必須把各種題材協調得井然有序,放在同一張圖版上不能讓某樣特別突兀或唐突;之後,一百張圖擺在一起也要風格一致。這好比古人的律詩、絕句,是在重重的規格限制下完成的,難度相當高。也有點像歷史小說,固然也有可以自由發揮的部份,但不能偏離事實太多,打個比方,在自由創作裡,可在一堆雜亂的景物前,畫一棵樹擋著,但我不能這樣做,因此實景無此樹。有時對於一些零碎的背景我也很想用幾筆以往學過的皴擦筆法帶過,但顧慮到會與其他畫作不協調,只好耐心描繪。除了風景,這個系列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前景都有「人」,而且還得看到腳,這在拍照時就要考慮到落腳處,憑添很大的困難。畫三、五張圖要符合這些條件容易,幾十張、上百張就很難。有的時候,一張圖中擠得滿滿的都是人也要耐心畫,譬如《年貨大街》、《深坑老街》,沒有那麼多人就顯不出辦年貨的熱鬧景象。好了,就談到此,如各位有興趣,可繼續選讀以下四篇文章:《彩筆畫家園》、《畫餘答客問》、《談天賦》、《如果您要學一樣新東西》。前兩篇與目前看到的這套作品有關,後兩篇是從前寫的。